中国有句古话,叫“玩物丧志”,但乾隆皇帝却玩物长志,玩物增智。他玩字画、瓷器、象牙、竹木、紫砂壶等等。通过这些雅玩,使乾隆不仅增加了知识,更使他了解了各地的手工艺产业,促进了苏州、扬州、杭州、福州、广州、湖州、常州这些南方城市的手工产业发展,使中国的GDP,在乾隆时代稳居世界第一。除了雅玩,乾隆皇帝更善于“文玩”,即在繁忙的政务活动中,“忙中偷闲”到宫中的建福宫,或远赴承德避暑山庄的竹炉精舍等茶舍品茗。
据清宫《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》多次记载,乾隆一生喜好吟诗作颂,创作了4万多首,其中有1000多首是在茶舍品茗时作的“茶诗”。乾隆虽然没有像“茶圣”陆羽那样,写下了不朽名作《茶经》,但1000多首“茶诗”,足以成就他被后人称颂为“茶诗皇帝”。综观乾隆一生可圈可点的辉煌人生,史学家与后人,似乎对他在饮茶和茶道方面创下的“丰碑”知之不多。其实,在中国从唐朝把饮茶定为“国饮”,到今天的1300多年中,茶圣陆羽第一个把饮茶发展成“茶道”,列为开门七件事,“柴米油盐酱醋茶”的生活必需。而到了清代,乾隆把这一物质层面的茶道,发展为精神层面上的茶道,“琴棋书画戏文茶”,大大丰富了中国茶道的内容。而乾隆这一发展,还得从江南惠山的竹炉山房说起。
竹炉山房乾隆的“茶魂”
明代洪武年间画家王绂因热爱无锡家乡山水,与惠山寺僧性海法师设计竹炉,吸泉沏茶特创作竹炉煮茶图。到成化至弘治年间,有当地名人、官至贵州巡抚的邵宝,回到家乡无锡这座山脚下,创办尚德书院,修建藏书万册的“二泉精舍”,以及供人品茗的茶舍“竹炉山房”。
明朝的文人墨客惯用手中毛笔绘画作诗,发泄心中的感受,借题发挥、借古讽今。为防人“耳目”,所以他们就喜欢隐居深山竹林中。明朝大画家唐伯虎、文征明、祝枝山、董其昌等都来到惠山竹炉山房品茗议事,还留下了珍贵的墨宝。尤其此地紧挨着天下第二泉,适宜沏茶,因此它从明至清代,是江南文人墨客喜品茗的著名茶舍,已声名远扬。
乾隆十六年(公元1751年),乾隆第一次下江南,微服私访了惠山竹炉山房。从香火缭绕的惠山寺,往左拐个弯,只见山林茂密,竹子拂弋,数栋庙堂样的建筑淹没在树林中,显得十分古朴宁静。屋檐下“竹炉山房”四个字十分清晰。环顾四周,树木参天、枝叶繁茂,使人觉得仿佛置身大山中。抬头望上,忽见一座古刹,屋檐下一块长约2米、宽有80厘米的黑匾特别醒目,上书“陆子祠”三字,落款董其昌。这是一座为茶圣陆羽修建的祠堂,因此可见,江南文人对饮茶的重视,而且牌匾有名震全国的大画家董其昌亲书。
出身于明末的董其昌是中国文人画的一代宗师、大家,乾隆与他爷爷康熙十分偏好收藏董其昌的字画,且他是被宫中收藏数量最多作品的一位画家。在这人烟稀少的山林中,乾隆忽见董其昌的大名,竹炉山房还未进,便已在心中敬重三分。但如今,竹炉山房外表还依稀保留乾隆当年的外貌,茶舍早已不存,只留着乾隆的书法碑。从这些碑中,能寻找到乾隆对竹炉山房的记忆。走进山房,60余平方米的茶舍南面正墙上,挂着唐伯虎的《品茶图》,左右两侧是文征明的书法对联。往下,一红木案几,中间置当地的泥人工艺品,茶圣陆羽半身彩塑像,两边是一对景德镇青花梅瓶。案几前,一张八仙桌,置着上圆下方外编竹子的竹炉一只,炉膛上一把宜兴紫砂壶冒着热气。炉左一只紫砂茶叶罐,右边是青花茶盅一叠,还有竹质荷盒、茶扦、茶匙、茶夹、竹筷子等茶具。八仙桌的右边是一架古琴,一位琴师正在拨弄琴弦。山房北墙下陈设一对花几,上面放着一对太湖石盆景,中间小茶几上一只宣德炉内飘出缕缕沉香(烟)。
由于乾隆是微服私访,所以皇帝的到来,并没有引起这帮江南文人的怯场,而是兴致正浓、春意盎然。乾隆被竹炉山房内的艺术品、工艺品陈设吸引住了,他暗思江南文人的饮茶竟如此讲究形式、程式,以及环境气氛的营造,这完全超出了紫禁城皇宫的茶室。思索中,忽听一曲悠扬空蒙的古琴曲,如古人的吟唱声声入耳,一种与品茗环境十分融洽的氛围,在心中迅速弥漫。曲罢,一位江南茶艺师开始摆弄桌上的茶盅、茶壶,用开水烫壶后,摄入宜兴产的太湖碧螺春,随着古琴悠扬舒缓的节奏,茶艺师舞动着双手,阵阵茶香从她手下,随着清沏的茶汤扑鼻而来。茶过三巡,只见文人墨客彼此寒暄后,坐在西边的一位雅士从布包中取出一幅文人山水画,请大家过目欣赏,并发表感言。原来江南文人饮茶如此讲究,其主题只有一个,那就是文人、画师聚在一起,边品茗边赏画或绘画,然后大家彼此畅谈感言。如是真迹,这画好在哪,银两出得是否合宜。
其间,有的文人当场吟诗点评,并把它题在画轴上,有的画师则当场作画,赠送友人。乾隆在旁看的津津入味,原来江南茶舍——竹炉山房的饮茶如此丰富,其表现出的文化内涵积淀深厚。乾隆已被江南文人征服,回到京城后,他仿照无锡惠山竹炉山房的外在环境,内在艺术品陈设,饮茶程序,书画鉴赏等内容,甚至茶具的配备。从乾隆十六年至三十四年的十八年中,乾隆陆续在皇宫颐和园、承德避暑山庄等仿照竹炉山房样式,兴建了竹炉山房、承德竹炉精舍、圆明园千尺雪、北海焙茶坞等十五个茶舍。据清宫档案记载,乾隆皇帝对茶舍的建设非常关心,他多次下旨太监,命他们去苏州、宜兴、南京等地配置统一的家具、茶具置入茶舍。而他常去的圆明园、颐和园、北海等茶舍,墙上都要挂唐伯虎、董其昌、郎世宁等人的画作。尤其是董其昌等15位松江画师的130多幅作品,乾隆一一在茶舍过目、点评,并亲笔题上诗句。而在宫中的精致茶舍——漱芳斋,是乾隆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,在此地以亲自配置的“三清茶”,招待各位文武大臣。高兴时,则书以警句条幅赐予大臣以示奖励,鼓励他们为国多立新功。
一生好茶的乾隆,虽然在北京等各地兴建了十五所茶舍,但其原型均为无锡惠山的竹炉山房,这有诗为证:“到处竹炉仿惠山,武文火候酌斟间。”这是乾隆的诗言志,由此可见,惠山竹炉山房在中国茶道中的地位,是至高无上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