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“降红”添茶趣

    作者:未知 更新时间:2014-10-20 来源:福建茶叶网 【字号: 】 浏览

        火箸,通“火筯”,形制如吃饭用的筷子,加上成对使用和用于火中,故俗称“火筷子”,又名“降红”。“火箸”这个词多见于古书,宋代邵伯温《邵氏见闻录》中就有“以火箸画灰”的记载。《说岳全传》第61回:“王氏将传单略看了看,即将火筯在炉中炭灰上写着七个字道:‘缚虎容易纵虎难’”,火箸成了秦桧与王氏商量除掉岳飞的写字工具。《红楼梦》第50回中亦有“湘云听了,便拿了一支铜火箸击着手炉”的描述,充满了吟诗作赋的雅趣。

        图中所示民国时期的火箸,铁质,形制上方下圆。为防止两根失散,在顶端略下处均穿小孔,以铁链相连。火箸明显长于筷子,这也是为了保持与火炭的距离,以免火焰伤及皮肤。这件火箸上方还刻画了一些横竖不一的纹饰,既有装饰美感,又起到了防滑效果。

        我国古时使用火箸,除了作为民间冬日取暖御寒的火炉辅助工具之外,多将之归于茶具之列,用之在烹茗煮茶时夹炭簇火,亦用于撬动火炭、炭灰,以疏通增旺火势,达到煎沸煮茶之水的效果。明代高濂《遵生八笺·茶·茶具》载:“降红,铜火筯也,用以簇火。”古人将商象(煎茶烧水的古石鼎)、归洁(洗涤茶壶的竹帚)、分盈(量水的杓子)、递火(搬火的铜火斗)、降红(簇火的火箸)、执权(称茶叶的茶秤)、团风(生火的竹扇)、漉尘(洗茶的茶洗)、静沸(竹架)、注春(注茶汤的瓦壶)、运锋(切果刀)、甘钝(砸碎木炭的木砧墩)、啜香(品茶的瓦瓯)、撩云(取果的竹茶匙)、纳敬(放茶盏的竹茶橐)、受污(洁净瓯的抹布)称为茶具十六器。

        火箸在书画、瓷器、杂件等古代艺术作品中多有出现。如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块北宋烹茶画像砖,图案即是古代妇女以火箸夹拨火炭烹茗煮茶的情景,氛围幽雅,茶香满室。小小的火箸,着实为画面增添了几分情致。

        小时候,老家也有用到火箸的。乡亲们一年四季忙忙碌碌,根本没有烹茗煮茶的雅兴,火箸多用于冬天御寒的烘笼、手炉和火盆,添炭、增火,发挥着火钳一样的作用。那时候,每到隆冬时节,家里常常在堂屋里生起一个火盆,烧的是柴炭。我们围着火盆烤火,用火箸将土豆和红薯埋进炭火中,烤熟后再用火箸扒出来,至今想起来,唇边仿佛还残留着一丝温暖的味道。

        如今,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爱好茶道的人士越来越多,烹茗煮茶,遣情逸性,不失为一种生活的点缀。但煮茶多用上了电炉,火箸作为煮茶烹茗的辅助茶具在都市里已是难觅其踪。看到这件民国时期的火箸,我的脑海中不禁闪过南宋诗人杜耒笔下冬夜煮茶待客的那种“寒夜客来茶当酒,竹炉汤沸火初红”的意境,不由得生起一丝复古的向往。
       

      关键词:茶 茶具 煮茶
        分享到:
      更多
      关闭窗口】【我要打印
      相关阅读
      资 讯
        唤醒被岁月尘封的缕缕茶香
        生在咸宁,常以茶乡人引以为傲。殊不知,相较于咸宁丰富的茶资源、厚重的茶文化,我们了解的恐怕只能算九牛一毛,这种感觉在看了《鄂南茶史拾遗》之后愈加强烈。
        讲解一些茶盘的专业知识【珍藏版】
        黑檀木 主要产于印度、印尼、泰国、缅甸等国。黑檀木心边材区别明显木材有光泽、无特殊气味。纹理黑白相间,直至深浅交错。耐腐、耐水,耐久性强、材质硬重、细
        茶与茶具的选配有哪些讲究茶叶
        茶和的茶具关系非常密切,好茶必须选用好茶具,这样才能冲泡出郁香甘醇的茶水。茶具的品质对茶汤和茶境将产生直接影响,所以我们在选择茶具的时候一定要了解茶和茶
       
      赞助商广告
      最多关注
    • 本周
    • 本月
    • 全部
    • 专题推荐
      老白茶“逆袭”俏茶市
      茶叶门户网8月16日讯:几年前,它几乎不为人所知,如今它却是茶市中一匹逆袭的黑马;它因口味清淡而不被待见,如今
      高端“明前茶”风光不
      “春茶贵如金”,每年春茶未出的时候,茶商、茶爱好者会引颈相盼,争相抢鲜品尝明前茶。然而,与前两年明前茶“不
      六大茶类不同的存储方
      囤茶是个实践的过程。在以十年、二十年、三十年乃至更久的时间尺度上,伴随一饼新茶从青涩到甘醇,从浓烈到敦厚,它陪
      茶叶店经营基础茶叶代
      解市场行情,制定相应的销售策略和库存安排。市场都是瞬息万变的,所以加盟店的经营者要及时了解当地的行情走势,收集